作者蔣夢麟
這是一位大學者在民國大概四十年時,寫著中國從182香港割讓到1941珍珠港事變時的狀況,從私塾到西南聯大,從專制到民主,從清朝到民國,以一個知識分子的角度寫對於時局的透析,也讓我們有機會可以一睹不同時代的隱憂。
除了分析國際情勢,這本書也介紹中國在那個時代所擁有的文化和民生情況,民間的學制...等,在外敵環伺的情形下,可以看出當時的學者對於中國的文化還是頗具信心,尤其不斷的提到唐朝文化對周遭國家的影響,就他的角度來看,中國的文化是由於兼容並蓄,並且不斷的再創造,才會沒有辦法深究而有更大成就,而且在知識方面只注重實用價值,以至於無法發現真理,而中國優於日本的原因是中國同時強調忠恕,而日本的愚忠則強化了軍國主義,認為只有自己的國家才是值得尊重,其他的人種則不屑一顧,講白一點就是自私,而且日本人自私的非常徹底,也常讓人無話可說。
- Nov 06 Mon 2006 13:11
西潮
- Nov 06 Mon 2006 12:52
成大余秋雨演講
今天到成大去聽了余秋雨的演講,「從戲劇與文學看生命力量」,一開始他先說了,生命是一種令人激動的造型,並強調永遠不要責怪讀者,因為只有作品有了生命力之後,方能感動讀者,就像莎士比亞一樣,他所處的時代是不適合歌劇發展的,是有生命危險的,但因為他的作品有獨特的吸引力,才使人們注意到,接下來是演講主題,他講成功的作品有下列四項要素:
﹙1﹚直逼生命:迪得羅曾說:「哪怕是寫一個輝煌的女皇,只要寫到身為一個女人的喜怒哀樂,就算是寫好的了」,又如某個外國作家,他寫小孩的故事,第一個是先描寫一個小孩邊用髒髒的衣角擦淚邊寫一封信,甚至沒注意到主人的到來,沒想到最後在信封上寫「鄉下爺爺 收」;第二個故事是一個小女僕,每天有很多的工作,又要照顧小孩,小孩愛哭,在他醒的時候,要哄他。在他睡的時候,要趕快完成所有的工作,就這樣小女僕的精神狀況陷入崩潰,在恍忽中掐死了小孩,睡了最熟的一覺。這兩個故事都是用小孩的方式解決問題,這些都強調了生命不同層次的特點,因而顯得有張力。另外還要注意,在文學領域裡生命是高於政治、軍事、歷史觀點的,生命本身應被尊重,而不是莫名其妙的結束,生命只能逼近而非漠視,如紅樓夢的林黛玉,認真的關照每一個細節、情緒。作品的人文精神底座應是珍惜生命的尊嚴和慈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