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網路資料中,大有社區原為平埔族馬芝遴社的社域,此社原以今日福興鄉番社村為中心。明朝末年有陸人來台在鹿港上岸開墾,至施琅平復台灣後鹿港一帶已人滿為患,至西元1690年,漢人已經開發到現今的福興鄉。西元1709年,施世榜為開發彰化平原,花費巨資以引濁水溪,十年中已灌溉一萬兩千多甲土地。兩三年後施世榜向清朝政府申請「馬芝堡埔鹽莊草地」的開發,然而這個開發案中並不包含北埔鹽四個村落(大有、新興、永平、永樂),為什麼會這樣呢,因為隔著鹿港溪對岸就是「馬芝遴社」社址,且當時四村已有十戶左右平埔族散居於此,大有庄已開發而沒納入。西元1732年,福建、廣東一帶人口大量的移民進到埔鹽,型成具體聚落。大有庄的形成推測大約在康熙末年:漢人開發福興鄉至「埔鹽庄草地」開發之間。 (資料來源 「探索埔鹽」作者:施見德)

可見埔鹽一帶的開發算早,因為在途經福寶的路上,看見大片聚落的陳氏古厝而下車,步入後真有柳暗花明之感,古厝整理得清爽又不失古味,配合延伸的蓮花生態池和霜霖書院、廣場,都可以看見社區的巧思,豬圈改造成一棟一棟有意義的社區教室。小小社區,因為一群的人共同努力而變得有價值,這是政府近幾年的政策中,少數讓我「看見臺灣」的驚喜呀!
同時如信義房屋的營造捐贈,頗有設計感,在學校也曾遇過,應該算是少數會做有價值的事的財團吧…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reenduck 的頭像
    greenduck

    好人一生平安

    greendu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