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席慕蓉早期是詩壇的巨匠,但是後期則醉心於挖掘故鄉的一切,而有一系列寫蒙古的散文,因而有這本將當年人間副刊專欄集結的散文集。用詩人之心寫原鄉一切的散文,更可見其濃烈細膩之情,與其好友張曉風散文之爽朗,大不相同。

書中可以看出席慕蓉對蒙古的深摰感情,從完全不了解,到一點一滴研究自己父母家鄉的所有史料,包括器物,史前遺址,還有一些生活習俗,當她寫下「阿拉騰顎莫勒」是蒙語幸福理想象徵的意思時﹙答刺罕則是意寓自由自在者的一種官職﹚,我相信她對蒙古有更多的期待。

從薩拉﹙黃色﹚烏素﹙水﹚河﹙又稱紅柳河﹚的河套文化寫起,席慕蓉又了明示暗示告訴讀者,以往我們歷史課本中出現的「少數民族」,並不如像中的野蠻,他們有發展自己的文化,有江格爾齊這類詩人口傳千年古詩;整個草原文化甚至屬於北方遊牧文化的最南端,而非「中華的一部分」,可例證的有蒙古人一樣和北極人崇拜熊﹙黃玉龍﹚,另外還有一些生活習俗也相近,反而是農業文化與之格格不入。在《狼圖騰》這本書裡,寫出草原文化對「騰格爾」﹙天﹚的崇拜,是對大自然力量的敬畏,與傳統農業的敬祖﹙敬人﹚是最大的區別,可見不同民族之表徵。

同時蒙古也有新石器文化的代表紅山文化,以往我們讀總是「造成邊疆之亂」的匈奴,其實是行國的始祖,契丹族在千年之前就學會保存玫瑰油。介紹了蒙古許多文化習俗後,回顧過去的歷史之外,席慕蓉更是發揮鄉愁這種集體潛意識,點醒許多讀者,長久以來中國歷史對少數民族的偏見,除了翻譯國名總是使用一些貶抑的字詞外,近年還強加勤耕苦耘的耕作方式於草原上,造成嚴重的沙漠化結果,在破壞了整體環境後,才喊著「封山育林,退耕還草」的口號。

綜觀歷史的脈絡,自以為正統的農業文化,其實相當「排外」,尤其對於一些遊牧民族總是存有偏見又多方貶抑,在漢學研究者,看來披髮左衽的一群野蠻人,在其民族本身可能是「眼中有火,臉上有光」的健康人格,我想這也是現今解讀史學常用一些更宏觀,比注重當地環境、習俗的原因,每個種族都有自身的立場,而席慕蓉傳達的,只是讓自己的家鄉「可以豐美,也可以貧寒,但請給蒙古一個正確的位置。」究其語意,也只是希望大家還給蒙古,或者更多少數民族,一個公正的歷史解釋權而已。

蒙女的首飾,以珊瑚、琥珀、珍珠三種為上
蒙文來自維吾爾文,維吾爾後來則使用阿拉伯文
髮菜是與牧草混生的一種植物,數量極少,國內曾有一陣髮菜熱潮,牧民搶收的結果,傷害了草原體系。

引用書中一篇摘錄《世界詩歌鑑賞大典》中辜正坤教授所譯的猶太人悲歌〈在巴比倫河邊〉可以展現少數的弱勢與沉痛。P92
在巴比倫河邊
我們坐了下來,
一想起錫安
便不禁痛哭。
我們把豎琴
掛在那兒的柳樹上,
因為那些俘虜了我們的人
要我們唱一支歌;
那些搶劫過我們的人
要我們為他作樂
他們說:「給我們來一首錫安歌罷。」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reenduck 的頭像
    greenduck

    好人一生平安

    greendu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