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一本很可愛的童書,也是一部不短的小說,如同阿信一樣,是專們給小朋友看的,帶點品德教育意味的故事,只是亞洲的悲情事例在國外似乎較少見到,他們的教育是建立在積極意義的樂觀態度上,所以讀來趣味橫生。

在自序中,作者馬瑟.巴紐即說明這本自傳體小說,目的只有兩個,一個是見證逝去的童年,一個是稱揚孝順,但在這本書中,卻只看到生活在普羅旺斯的小主角馬瑟,這個可愛的小男孩對爸爸的崇拜,以及又溫馨又爆笑的成長過程,雖有書評家認為人物的刻畫太過簡略,我卻深深以為,這種以對話呈現性格的寫作方式,是最自然不過的了!

馬瑟的爸爸是一位小學老師,在二十世紀初,還在進行與神父的「抗戰」,即反對過度迷信的宗教信仰,這種自信的人生觀在他平凡的人生中,佔有相當重要的部分,爸爸曾自嘲,老師這種職業是「像牧師一樣為美好的生活而工作,只不過,是為了別人的生活」,由此可以看見這位極具幽默感的父親,也為自己的小孩帶來一個愉快的童年,和溫柔的媽媽一起配合,構築美好的家庭生活,營造適合唱兒歌的氣氛。

藉由馬瑟的自述,可以看見在二十世紀初的法國鄉村裡,還殘存著可笑的迷信,例如馬瑟過早學會認字時,媽媽竟然緊張得以為他的腦袋會爆炸,不準他再看其他的書;以及馬瑟在傳說的教育下,一直以為嬰兒是從媽媽的肚臍打開後拿出來的。諸如此類充滿童趣的軼事陳列書中,還有一些鄉村生活特有的昆蟲觀察,舊貨商的尋寶之旅等。

另外關於親子關係,像是馬瑟總覺得大人是佔優勢在說謊,因此相處起來很沒安感,尤其在首獵日時,被姨丈拐著走,差點無法參與,這些都讓馬瑟困惑,一方面希望自己有識破的能力,一方面又不恥大人的行為,說出了每一位兒童的心聲,是一本難得的佳作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reendu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