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演講者:中山大學 戴景賢教授
1、要研究「風骨」,必須先確定它是否為一特殊現象?
依前人的研究,「風骨」是前朝文人處理出處進退所用的語彙。但民國初年以來,這樣的語境已漸少使用。相關文獻有黃侃﹙既剛﹚所注的《文心雕龍》〈風骨篇〉,以及文學理論中的神理和風骨說。
2、東方和西方的研究態度
一般研究過去的議,是論及已存在的事實,是歷史和精神上的遺產,不會有認同問題。但過去文學研究,常會涉及「中國問題」,學者認為認識自己的文化,才能解決國家問題,因為加入了研究者本身的主體「關懷」,以研究層次來說,這已算進入第二層,亦即加入了對漢文化的認同。
但在世界史層次是不具備中國文學關懷的,如同20世紀已沒有漢學家,像是Steve Oven等人沒有之前古典漢學家的語言訓練,只是將中國議題納入西方文明的討論範圍,與18、19世紀對中國有興趣才研究中國文學的漢學家截然不同。﹙就像哲學也是人人可以研究的﹚
3、「風骨」研究的困難處
要研究一名詞時,需先分別其特殊意義和普遍意義,有普遍意義才可找出發生的原因,但「風骨」這一公共議題卻找不到一共通的使力點。﹙不若啟蒙時期的中西方哲學對話就有共通點,如叔本華,日耳曼哲學,基督教vs奧義書vs佛教再到尼采﹚
4、生活中重要的世界都是想像來的
人生裡尋求意義是一種需求,而過程就可得到滿足,真正的理想要靠想像獲得。如美好的愛情是發生在小說裡,在遺憾裡,在想像裡。而文學產生的意義在於分享這種可能,分享「存在的想像」。
5、「風骨」的背景—論士
有人說中國文學實指「士人文學」,這與歐洲的貴族文學意義不同。
士一詞開始於戰國時的「游士」,但這只是一種階層,不是一種階級,因為其人數不夠眾多,也不是一正式的職位,於制度中沒有正式的名分。此即歷史詮釋,歷史時代影響名詞定義。馬克思即主張歷史決定論,階級決定意識型態。
孔子曾詮釋「士」的定義是「士志於道,而恥惡衣惡食者,未足與議也」,到了漢代以後,有取士制度,使士階層和政治結合,「風骨」表現在文學作品裡,也就是士人的價值觀,多少也和政治相關。所謂「風骨」也即以士為創作主體的文學主要精神內涵。「風」是孔子所說的「風行草偃」,「骨」是艱難時刻敢於實踐自己,面對環境的氣節。
中國這種政治影響文學的風氣和國外以「宗教」影響文學的風氣不同。如浮士德裡談人性的共通性,是藉宗教性的象徵結構﹙上帝vs撒旦﹚來表現,而中國如陶淵明雖做出退出政壇的動作,卻從來未離開過政治的關懷。
中國在晉代以後因外族加入了歷史,價值觀走向多元。但個人的認同價值雖可以不同,主體實踐的永恆價值卻可在不同環境裡實現,且具有感染性﹙即風骨的普遍意義﹚。現代人自可尋找古人所謂風骨精神,找到身體和心靈的協調。
齊克果:痛古來自於不協調
達芬奇《論繪畫》科學史上第一人
中國古代就有養廉制度,官薪要足夠養一大家族
1、要研究「風骨」,必須先確定它是否為一特殊現象?
依前人的研究,「風骨」是前朝文人處理出處進退所用的語彙。但民國初年以來,這樣的語境已漸少使用。相關文獻有黃侃﹙既剛﹚所注的《文心雕龍》〈風骨篇〉,以及文學理論中的神理和風骨說。
2、東方和西方的研究態度
一般研究過去的議,是論及已存在的事實,是歷史和精神上的遺產,不會有認同問題。但過去文學研究,常會涉及「中國問題」,學者認為認識自己的文化,才能解決國家問題,因為加入了研究者本身的主體「關懷」,以研究層次來說,這已算進入第二層,亦即加入了對漢文化的認同。
但在世界史層次是不具備中國文學關懷的,如同20世紀已沒有漢學家,像是Steve Oven等人沒有之前古典漢學家的語言訓練,只是將中國議題納入西方文明的討論範圍,與18、19世紀對中國有興趣才研究中國文學的漢學家截然不同。﹙就像哲學也是人人可以研究的﹚
3、「風骨」研究的困難處
要研究一名詞時,需先分別其特殊意義和普遍意義,有普遍意義才可找出發生的原因,但「風骨」這一公共議題卻找不到一共通的使力點。﹙不若啟蒙時期的中西方哲學對話就有共通點,如叔本華,日耳曼哲學,基督教vs奧義書vs佛教再到尼采﹚
4、生活中重要的世界都是想像來的
人生裡尋求意義是一種需求,而過程就可得到滿足,真正的理想要靠想像獲得。如美好的愛情是發生在小說裡,在遺憾裡,在想像裡。而文學產生的意義在於分享這種可能,分享「存在的想像」。
5、「風骨」的背景—論士
有人說中國文學實指「士人文學」,這與歐洲的貴族文學意義不同。
士一詞開始於戰國時的「游士」,但這只是一種階層,不是一種階級,因為其人數不夠眾多,也不是一正式的職位,於制度中沒有正式的名分。此即歷史詮釋,歷史時代影響名詞定義。馬克思即主張歷史決定論,階級決定意識型態。
孔子曾詮釋「士」的定義是「士志於道,而恥惡衣惡食者,未足與議也」,到了漢代以後,有取士制度,使士階層和政治結合,「風骨」表現在文學作品裡,也就是士人的價值觀,多少也和政治相關。所謂「風骨」也即以士為創作主體的文學主要精神內涵。「風」是孔子所說的「風行草偃」,「骨」是艱難時刻敢於實踐自己,面對環境的氣節。
中國這種政治影響文學的風氣和國外以「宗教」影響文學的風氣不同。如浮士德裡談人性的共通性,是藉宗教性的象徵結構﹙上帝vs撒旦﹚來表現,而中國如陶淵明雖做出退出政壇的動作,卻從來未離開過政治的關懷。
中國在晉代以後因外族加入了歷史,價值觀走向多元。但個人的認同價值雖可以不同,主體實踐的永恆價值卻可在不同環境裡實現,且具有感染性﹙即風骨的普遍意義﹚。現代人自可尋找古人所謂風骨精神,找到身體和心靈的協調。
齊克果:痛古來自於不協調
達芬奇《論繪畫》科學史上第一人
中國古代就有養廉制度,官薪要足夠養一大家族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