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大概是我近幾年來看過最好的散文,以及關於旅行間的自我辯證,未來可能會一直放在案頭反覆翻閱吧!可惜因政治的關係,而使得對本書不同的解讀出現。
現代興起的行業,有好些是需要經常遊走各國的,像是空姊,像是商人,像是旅遊作家,但是這些以旅行為「職業」的人,對於旅行的方式和態度又不太一樣,可能我們很羨慕他們可以看盡稀奇事物的優勢,在他們眼裡只是一個又一個城市的忙碌風景,和我們原有的想像大不同!
對於旅人個人而言,移動可能就是旅行,整個旅程有大半時間都在交通工具上,有時可能對目的地沒有具體的認知,反而是對路程上的風景心有所感。
作者也精準的描述了旅人可能有的期待和心情,我們期待在異國看見驚喜,學習新知,進而使自己有所改變,但事實上,可能只是在不同的城市重建自己的習慣,然後和所有觀光客一起欣賞「複製文化」,諸如夏威夷就是看草裙,香港就是去shopping,旅人的眼睛常被商業掩蓋!
又或者,對於世界的樣子,我們依然構築在自己既有的文化認同上,旅行不能建立國際觀,反而使旅人看見更大的文化差異!所謂「我來我見我征服」,使得每塊土地的印象,都建立在個人觀感上,形成個人的主觀風景!這也如同作者所說,旅行經驗可能和愛情一樣,是很私密和個人的,很難和別人分享,因為時地的不同,每個人都在重建一個城市的面貌,並且以為自己所看到的是最獨特的!
書中曾介紹達弗斯民族,指上流階層的經濟鉅富,掌有世界重要的經濟命脈,他們可能在一個城市待不到一天,只是為了開一個會,就改變了整個城市的幣值和匯率。這些擁有多國語言能力和文化界的精英,可能沒有真正走入當地過,但是他們熟識當地歷史、地理背景,為了投資,他們對於整個城市的發展,可能比當地人清楚,所有不了解的事物,也被隱藏在極好的品味鑑賞能力下,他們可能跟你推薦某些的小巷裡餐廳、商店,但是他們對投資的土地卻是沒有感情的!
而一般旅人,原本想藉由旅遊逃離原有文化和環境,但是不同的語言和異國菜色,卻常使人覺得在異鄉走不進他人文化。旅人只是旁觀者,享受時空暫時的錯置,享受假像的自由,但卻少有人真正享受旅行所提供消失的功能,手機依然要漫遊,電子郵件照收,科技帶來方便,卻不能讓人真正脫離,甚至幫助人們在一段旅行後能快速歸位,減少「暫時脫離」的後遺症,也大大減低了旅行的影響力!
看完這本書,可以發現在長長異國路上,胡晴舫道盡了「旅行」的迷思,我們到底為了什麼旅行?又想從旅行中得到什麼?各種方式的旅行「文化之旅」、「生態之旅」、「美食之旅」、「建築之旅」等,都刺激了我們看世界的角度,但這背後的意義為何,在花了大筆金錢之後,恐怕也是很多人在自問的吧!
同時這本書讓我想起了,電影和閱讀之於旅行,好像都有一個共通點,就是看見「文化差異」,藉由影像和文字,或者途中的腳步、整體人群和建築風格所呈現的氛圍,我們看見了人與人或者國與國之間的不同。而其中最大的意義在於,如何面對這些差異,甚或從差異中學習、得到啟發,這應該是很難的一課吧?
我常在想,人是否就像教育概論所說,是個有機體,只要有刺激,就一定會有吸收和輸出的過程?不知道,我自己也一直在實驗…
- May 02 Fri 2008 23:47
旅人,漂流之後…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