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這趟旅程中最期待的部分,也是走到最後,寫到最後的壓軸大戲,有世界級的標章建築,當然導覽就聽得更認真,結果回來後發現資料太豐富了。想起當時坐在階梯上看夜景雪梨,還有歌劇院的光雕秀,覺得自己好幸福,人生可以看到這等景色,也是值了。
歌劇院裡是45度窗天然採光,少用燈。地板用十字拴,整體建築無柱子,用拱橋原理兩邊互頂,音樂廳裡250塊澳幣最貴,地板內外相同,主建築是三個風帆貝殼,由丹麥的約翰設計,米白色磁磚反光之光線適當,且不怕被弄髒。2007年被定為2007世界文化遺產後產生兩個之最,最年輕建築當選遺產,以及當選時建造者還在世。雖然入選世界文化遺產讓約翰沒有遺憾,但其終生都未再歸來看建築完工的一面。
據說雪梨歌劇院裡的音樂盒子收音效果是世界第三好,第一名是義大利米蘭斯卡拉,第二名是英國皇家歌劇院。
雪梨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
外型猶如即將乘風出海的三座白色風帆,外面由一百多萬片瑞典陶瓦鋪成,陶瓦經過特殊處理後,不需人工清洗,也可以防海風的侵蝕。雪梨歌劇院是從1955年起公開徵求世界各地的設計作品,後來丹麥建築師普立茲克獎得主烏榮Jorn Utzon屏雀中選,共耗時16年、斥資1200萬澳幣完成建造,為了籌措經費,澳洲政府還曾於1959年發行雪梨歌劇院彩券。
當1959年開工後,複雜設計須重新修改,還有不斷追加的經費爭議不斷,烏榮在1966年請辭,並從此再未踏上澳洲土地,之後的工作由澳洲建築師群合力完成,包括Peter Hall、Lionel Todd與David Littlemore等三位,最後在西元1973年正式開幕,邀請了英國女王依莉莎白二世親臨現場。
雪梨港灣的景致,前方是摩天大樓群,右側是環型碼頭Sydney Circular Quay,左側是皇家植物園Sydney Royal Botanic Gardens,右後方是港灣大橋Sydney Harbour Bridge。
歌劇院的整個建築物最美的地方就是音樂廳內部,不過不能拍攝,可以容納兩千六百多位觀眾,最前排的坐椅是可拆式的,依表演需求而定。音樂廳正前方,由澳洲藝術家Ronald Sharp所設計建造的大管風琴Grand Organ,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連桿風琴Mechanical tracker action organ,由10,500個風管組成。整個音樂廳建材使用均為澳洲木材。每年在雪梨歌劇院舉行的表演大約3000場,約二百萬觀眾前往共襄盛舉,是全界最大的表演藝術中心之一。雪梨歌劇院其實有兩個表演聽─音樂廳Concert Hall和歌劇院Opera Theater,最小的一座是餐廳。
皇家植物園麥奎里夫人石椅
皇家植物園佔地30公頃,還有藥草、玫瑰園等,是可看到雪梨三寶雪梨歌劇院、港灣大橋及雪梨塔的絕佳視點。裡面有十九世紀時期浪漫愛情故事的道具麥奎里夫人石椅Mrs. Macquarie's Chair。據說第五任總督麥奎理夫人隨著丈夫由英國遠渡重洋來到澳洲,都會在這看著英國來的船隻一解鄉愁,是最愛欣賞雪梨港的地方,也可在這聊八卦。總督知道後命令囚犯雕刻出張石椅,方便夫人坐在這觀賞,可看到海中一座舊時監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