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ull

圖片引用自:i-reading

小學圖書館的散文不多,多是繪本和少兒小說,原本是我喜愛的類型,但是過於雜亂和忙碌的生活,讓我想從散文中慢慢培養少量持久閱讀的習慣,沒想到還是把一本薄薄的書從期中讀到期末,然後連心得也醞釀許久。

這是一本為青少年所選的散文,所以有些文選得教育目的性就很強,不過讀來還是清爽。從楊牧一篇《自然的悸動》開始,就給居住在山中的我當頭棒喝,隱居的過程,是以在孤獨中認識自我為重點,其實不一定是山居,大隱隱於市。只要有內省的心和檢視自己的勇氣,在哪都一樣可以品嘗這種現實和理想差距的酸苦,只是多了大自然風景的熨貼,事情好像有了轉機。本篇和子敏的《風景》有異曲同工之妙,述說只要用心,就可以看到不一樣的風景。名家寫作不僅用的字漂亮,也不會讓人覺得在講道理,看完只覺得有被點中心情的釋懷,從風災過後,我多次體驗到讀字時能身歷其境的幸福和過癮。

吳念真《九月的夢》,寫出名人出名前也是有一段心酸的過去,低潮人人會遇到,只是有人可以等到往上的一段,有的人就不行。陳幸蕙《雛菊》和簡媜《不公開的陰影》寫某方面人的戀物癖是移情,也是可以保有自己完整性的一個方式。顏崑陽《你是你自己》強調個人的重要性,不要太注重別人的看法。琦君《桔蟲》、 蔣勳《貓》以及苦苓的《異見》有一點翻案性質,寫為文時應有自己的看法,及根植於背後的仔細觀察。杏林子《貧窮》則是用社會現象隱喻人心的變化。張曉風《你的側影好美》、李昕《尋常食物好氣味》是典型的小事小品。廖玉蕙、張曼娟、彭樹君、谷淑娟則談些男女情事。

值得一提的是黃憲作《豐盛的午後》,寫他初遇各種鳥類及認識的過程,這個橋段應該是所有會喜歡生物觀察的人都很熟悉的,看到這裡我真的想起某個午後在水田裡看到小鳥,急著翻圖鑑的心情。

全篇或許有些匠氣的文章,像是訴說著什麼大道理,但換個角度,其實這類的「國文課本」,以純欣賞的角度來看,那些作者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分享,程度上或有許不同,但文字是乾淨的,動機是可愛的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reendu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