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為什麼要看史記?不是遵循「春宜讀子,夏宜讀史,秋宜讀經,冬宜讀集」的閱讀傳統,也不是為了消解漫漫長日,純粹只是想溫習高中時期那段買書的心情。還記得那時書商會在穿堂擺攤,很多地球出版社出版的古籍都成套成套的堆積,於是不知哪來的自信,總覺得自己有一天會讀,就買了一大堆閒置書架。

上了大學念了國文系,點書點了四年,對古文還是一知半解地就離開了學校,繞了一大圈,再回老家看這些書籍,實在懷念起那時關於書籍的雄心壯志,就把《白話史記》拿起來翻了。

從黃帝蚩尤寫起,果真是浩浩湯湯的一部史書,看見許多橋段如春秋戰國合縱連橫、邯鄲之戰、鴻門宴以至四面楚歌等史事,還想起高中國文課時,大家一起念書的情形,每次還要貼翻譯在後備註,實在親切得很。

回到史書本身,關於禮儀的產生的讓我很感興趣。最先注意到的是漢高祖劉邦在稱帝時,和他的父親產生君臣禮和父子禮的衝突,不知道要用臣子的身分還是父親的身分對待他,後來竟是由一個下人﹙還沒有提及姓名﹚建議尊劉父為太上皇,硬是升了一個官階,家庭禮儀才正式完成。而後在禮書及樂書時,還將音樂和禮儀做了結合的解釋,如禮書寫禮儀是起於粗疏簡略,成就於詳備儀式程序,最後達使人怡悅的終點,注意呀,這裡強調守禮是使人愉悅的,但有情勝過文,或文勝過情兩種情形。而樂書寫音樂是天地萬物和諧的體現,表現天賦感情;禮儀則是萬物有序的體現,反映道德倫理。兩樣看似無關的東西,就這樣被緊緊結合起來。寫得再漂亮,這裡的音樂卻是要正人德性的,所謂有渲染力的靡靡之音,沒有德性修的人聽了還會亡國,戰國時就曾用傳入淫樂的方式來打敗戒王,可以想見楊宗緯的聲在樂書裡的評價,一定會被說具穿透力的歌聲會產生逆亂的氣。

在禮的部分,司馬遷也曾對夏商周三朝做出歸納,他說夏是質樸厚道的,然而粗野無禮,所以殷朝用恭敬威嚴改之﹙應該是天道報應不爽這類﹚,卻有迷信鬼神的習僻,最後周朝製禮作樂改之,還是落入虛偽不誠的路途,司馬遷認為這三朝的現象是一個自然循環。看吧,可見講禮過度的民族,就是走向「偽」,這讓我想起音樂祭時不能販賣煙酒還有c字褲等規定,以及現任政府票選最沒品的單位竟是教育部,如果單就新聞表象來看,這些實在都是些沒水準的表現呀!﹙民眾不被相信有能力控制自己,政府也不被相信有能力做出成績﹚

再來有一些零星的想法,武帝可以在泰山封禪,原本有行萬里路的氣魄,卻因迷信使整個路程布上陰影﹙我也想出國呀…﹚,還有戰爭再怎麼看都沒有價值,因為沒有什麼功績可以比得上自身一代就失去一切的凋零。司馬遷的全方位描寫千年之後仍令人折服,將知人善用又倨傲多疑的劉邦刻畫細膩。呂后很可怕,將女人之間的嫉妒仇視發揮到淋漓盡致,因為她不只干政,還把戚夫人變成「人豬」。最後漢朝的文景之治,是因為文帝認為自己德行淺薄,才使得教化不清明,而廢除三種肉刑。﹙對比死刑的存廢議題,難得提出另一角度看法,雖然是假惺惺了些。﹚

最後補充:
1、饕餮是上古的一個人名,貪戀酒食而無道德
2、三獸成群,三人成眾,三美女成粲
3、看到項羽本紀裡的垓下歌:「力拔山兮氣蓋世,時不利兮騅不逝,騅不逝兮可奈何!虞兮虞兮奈若何!」還有高祖本紀裡的大風歌:「大風起兮雲飛揚,威加海內兮歸故鄉,安得猛士兮守四方。」想起楚樂府裡,老師評論這兩位英雄的神情,人還真的要順應時勢才行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reenduck 的頭像
    greenduck

    好人一生平安

    greendu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