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齊格飛.藍茨,身為德國最傑出的作家之一,很訝異以前竟然沒有接觸過他的作品,據說他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葛拉斯與波爾齊名,作品甚至超越前兩者的銷售量,而德語課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,之前博客來以戰爭文學的經典來主打,可是厚重的頁數,讓我吃了不少苦頭!
小說主題是藉著兒童主角西吉.耶普森的德語課,自述一九四○年代德國納粹的專制,管理階層套用康德的「絕對命令」和席勒「對職責的喜悅」等道德觀來規避行事的罪惡感。一切都在德語課必須寫作文時被西吉想起,題目正是「履行職責的歡樂」,於是主角的爸爸嚴斯.耶普森﹙魯格布爾的警察哨哨長﹚,以及畫家馬克思.南森﹙居住於布雷肯瓦爾夫﹚之間的恩怨情仇躍然紙上。嚴斯和馬克思同為格呂澤普魯人,彼此對自己的信念都很倔強,戰時嚴斯藉公職命令之便,處處打擊救過他性命的南森,使之無法作畫和表達思想自由,並以執行『忠誠』職責為榮。西吉一方面要順從爸爸「合作」的命令監視南森,一方面又要顧及南森的友情和信任幫助藏畫,長期兩難的情感致使他長大後有偷畫的習慣,不安全感和占有慾使他入獄,而本書的主要架構正是他罰寫作文的內文,為倒敘的回憶。
南森的堅持可視為本書的重要思想,厚道的他收留了孤兒約塔﹙後成為克拉斯的太太﹚和約普斯特,並因曾受過特奧多非.布斯貝克博士的幫忙,而長期提供住宿,太太迪特則是溫柔的賢內助。後來南森被嚴斯近乎無人道私的監控時,他開始創作「看不見」的圖畫,嘲諷嚴斯是「逮捕作品和白紙」,但永遠也控制不了他的腦子。同時期還有以紅衣老人為代表的畫,以小丑的娛樂生和顏色的危險性暗喻嚴斯給兒女們帶來的恐懼。南森深信「我們的足跡保留下的時間比我們想像的要長」p.448
相反的,以盡自己職責為榮的嚴斯,家庭卻沒有任何溫暖。他工作前必有精細的準備,表情透徹而緩慢,做事一切事先預告,讓人有所準備,這樣的一個人,沒有公事就剩半個人了。父親的態度可從下列句子看出:
1、有用的人必須懂得服從﹙p.76﹚
2、帳總有算清的時候﹙p.94﹚﹙所以把感情也當債來還,認為還給畫家一兩張畫就是通融,強調不半途而廢的執行命令,使西吉後來都害怕父親「幹到底」的決心﹚
3、友誼不能成為通融一切的許可證﹙p214﹚
4、只知道履行職責,對自己別無指望p.424
諷刺的是,嚴斯的製造者—也就是西吉的祖父,是個鄉土學家,而西吉對他最深的印象,是在咖啡桌上的細節—貪婪的吃食。西吉的姊姊希爾克因當過南森的模特兒,被父母鄙視排斥;姊夫阿迪則因身為吉普賽人又有巔癇,被迫與希爾克分開很長一段時間;哥哥克拉斯以自殘行為逃避兵役,卻被父母送回軍醫院,後來輾轉逃亡成為攝影師;母親古德隆是個冷漠的人,看不起自殘的大兒子及自己的丈夫,過於高傲又孤僻,很難從書中理解她的想法。
兩相對比之下,在戰爭中失去思考能力,成為「忠誠」的犧牲品的人民變得很可悲,監獄裡也不乏這種角色,包括深信處罰能帶來改變的院長希姆佩爾、老師科爾布勇、管理人卡爾.約斯維希、、、等,為愛朗讀的女主角漢娜也是受害者之一。他們相信懲罰的效果﹙包括寫作文本身﹚就是改造成功的「洗腦」,甚至到監獄研究的心理學家,仍然相信時間和孤獨可以治療認識障礙,但西吉自己點出,獄裡難以管教的青少年,其實是代替某個人被關,是受那些教育者的影響而產生偏差。﹙沃爾夫岡.馬肯羅特為西吉的犯罪成因加入了兒時孤立和優越的矛盾情感﹚
若從責任感的觀點而言,可以探討的細節或許很多,但是作者就以「警察」和「畫家」兩個角色的主要對峙,著作長達五百多頁篇幅的故事,讀起來甚為冗長和沉悶,有點小題大作之感,而作文之中夾雜許多鄉村景色,雖是描寫細膩有助舖排故事背景,卻也過多而有自溺之嫌,不但無助了解角色間關係,還把文字大把揮霍當成畫面來用,不若色彩和畫面的乾淨例落,常常讓我有「快轉」的想法。例如撿海鷗蛋時會遭受攻擊、小鎮氣候惡劣常有暴風雨、還有舉行喪禮的片段…等等,作者那種恨不得再活一次的鉅細靡遺寫作方式,可以表現在下列這段話中:
南森:「我們所需要的首都,都在我們自身之中。我在此地有我需要的一切,甚至更多,因為我們的生命短暫,來不及和這片土地有關而又值得表現的一切,統統表現出來,譬如本地神祕的居民,地上的、空中的、夜間沼澤地裡的,是海灘上的。以及這裡的人敏銳的聽覺;當天空烏雲密布的時候,他們的恐懼、他們的面孔、他們緩慢的思考,以及和法令衝突的方式。」p.425~426
最後以「每一個人都獲勝了」作結,為整部幾乎為黑白色調的故事畫上句點,在風格上,可以書中一段話為代表:「這片土地,你的故鄉,它不懂得什麼叫風趣,即使在今天,在這樣的日子裡它也不懂。總是深沉嚴肅,即使在陽光下,也是這樣嚴厲。」﹙p.390﹚在那樣的年代,不管是在畫家身旁,或是父母親所在的家庭,都是充斥緊張的期待和不停的思考,或者煩悶的忠誠,談不上歡樂,也給讀者一個很大的壓力。
雜項:
1、〈誰能服從,誰就能命令別人〉的作文命題→很弔詭的題目
2、畫家總用彎嘴濱鷸的叫聲「維特」來稱呼西吉,以及西吉總愛揮動藍旗的習慣,某種程度上有求救的象徵意涵
3、當兵是職業還是責任感?就像《我們的教科書》裡的老師,任何職業都有不同的執勤方式,有一句話叫「認真的人就輸了」,想來也是沒錯。
4、德國人眼中的美國人:「沒有永久義務,隨時準備離開人世,一切都是臨時性的。」→→「只有定居的人,才能戰勝大風暴」﹙p.156﹚
5、成年人自立還自願離開某地,常帶有批判意味→是逃避還是改變?
6、也可為夢想之一:「你是她初入人生之途時的旅伴,迷惘年代的安慰者,孤獨歲月的知心人,這樣的生活伴侶,是人人需要,但只有少數人尋獲的。」﹙p.327﹚
小說主題是藉著兒童主角西吉.耶普森的德語課,自述一九四○年代德國納粹的專制,管理階層套用康德的「絕對命令」和席勒「對職責的喜悅」等道德觀來規避行事的罪惡感。一切都在德語課必須寫作文時被西吉想起,題目正是「履行職責的歡樂」,於是主角的爸爸嚴斯.耶普森﹙魯格布爾的警察哨哨長﹚,以及畫家馬克思.南森﹙居住於布雷肯瓦爾夫﹚之間的恩怨情仇躍然紙上。嚴斯和馬克思同為格呂澤普魯人,彼此對自己的信念都很倔強,戰時嚴斯藉公職命令之便,處處打擊救過他性命的南森,使之無法作畫和表達思想自由,並以執行『忠誠』職責為榮。西吉一方面要順從爸爸「合作」的命令監視南森,一方面又要顧及南森的友情和信任幫助藏畫,長期兩難的情感致使他長大後有偷畫的習慣,不安全感和占有慾使他入獄,而本書的主要架構正是他罰寫作文的內文,為倒敘的回憶。
南森的堅持可視為本書的重要思想,厚道的他收留了孤兒約塔﹙後成為克拉斯的太太﹚和約普斯特,並因曾受過特奧多非.布斯貝克博士的幫忙,而長期提供住宿,太太迪特則是溫柔的賢內助。後來南森被嚴斯近乎無人道私的監控時,他開始創作「看不見」的圖畫,嘲諷嚴斯是「逮捕作品和白紙」,但永遠也控制不了他的腦子。同時期還有以紅衣老人為代表的畫,以小丑的娛樂生和顏色的危險性暗喻嚴斯給兒女們帶來的恐懼。南森深信「我們的足跡保留下的時間比我們想像的要長」p.448
相反的,以盡自己職責為榮的嚴斯,家庭卻沒有任何溫暖。他工作前必有精細的準備,表情透徹而緩慢,做事一切事先預告,讓人有所準備,這樣的一個人,沒有公事就剩半個人了。父親的態度可從下列句子看出:
1、有用的人必須懂得服從﹙p.76﹚
2、帳總有算清的時候﹙p.94﹚﹙所以把感情也當債來還,認為還給畫家一兩張畫就是通融,強調不半途而廢的執行命令,使西吉後來都害怕父親「幹到底」的決心﹚
3、友誼不能成為通融一切的許可證﹙p214﹚
4、只知道履行職責,對自己別無指望p.424
諷刺的是,嚴斯的製造者—也就是西吉的祖父,是個鄉土學家,而西吉對他最深的印象,是在咖啡桌上的細節—貪婪的吃食。西吉的姊姊希爾克因當過南森的模特兒,被父母鄙視排斥;姊夫阿迪則因身為吉普賽人又有巔癇,被迫與希爾克分開很長一段時間;哥哥克拉斯以自殘行為逃避兵役,卻被父母送回軍醫院,後來輾轉逃亡成為攝影師;母親古德隆是個冷漠的人,看不起自殘的大兒子及自己的丈夫,過於高傲又孤僻,很難從書中理解她的想法。
兩相對比之下,在戰爭中失去思考能力,成為「忠誠」的犧牲品的人民變得很可悲,監獄裡也不乏這種角色,包括深信處罰能帶來改變的院長希姆佩爾、老師科爾布勇、管理人卡爾.約斯維希、、、等,為愛朗讀的女主角漢娜也是受害者之一。他們相信懲罰的效果﹙包括寫作文本身﹚就是改造成功的「洗腦」,甚至到監獄研究的心理學家,仍然相信時間和孤獨可以治療認識障礙,但西吉自己點出,獄裡難以管教的青少年,其實是代替某個人被關,是受那些教育者的影響而產生偏差。﹙沃爾夫岡.馬肯羅特為西吉的犯罪成因加入了兒時孤立和優越的矛盾情感﹚
若從責任感的觀點而言,可以探討的細節或許很多,但是作者就以「警察」和「畫家」兩個角色的主要對峙,著作長達五百多頁篇幅的故事,讀起來甚為冗長和沉悶,有點小題大作之感,而作文之中夾雜許多鄉村景色,雖是描寫細膩有助舖排故事背景,卻也過多而有自溺之嫌,不但無助了解角色間關係,還把文字大把揮霍當成畫面來用,不若色彩和畫面的乾淨例落,常常讓我有「快轉」的想法。例如撿海鷗蛋時會遭受攻擊、小鎮氣候惡劣常有暴風雨、還有舉行喪禮的片段…等等,作者那種恨不得再活一次的鉅細靡遺寫作方式,可以表現在下列這段話中:
南森:「我們所需要的首都,都在我們自身之中。我在此地有我需要的一切,甚至更多,因為我們的生命短暫,來不及和這片土地有關而又值得表現的一切,統統表現出來,譬如本地神祕的居民,地上的、空中的、夜間沼澤地裡的,是海灘上的。以及這裡的人敏銳的聽覺;當天空烏雲密布的時候,他們的恐懼、他們的面孔、他們緩慢的思考,以及和法令衝突的方式。」p.425~426
最後以「每一個人都獲勝了」作結,為整部幾乎為黑白色調的故事畫上句點,在風格上,可以書中一段話為代表:「這片土地,你的故鄉,它不懂得什麼叫風趣,即使在今天,在這樣的日子裡它也不懂。總是深沉嚴肅,即使在陽光下,也是這樣嚴厲。」﹙p.390﹚在那樣的年代,不管是在畫家身旁,或是父母親所在的家庭,都是充斥緊張的期待和不停的思考,或者煩悶的忠誠,談不上歡樂,也給讀者一個很大的壓力。
雜項:
1、〈誰能服從,誰就能命令別人〉的作文命題→很弔詭的題目
2、畫家總用彎嘴濱鷸的叫聲「維特」來稱呼西吉,以及西吉總愛揮動藍旗的習慣,某種程度上有求救的象徵意涵
3、當兵是職業還是責任感?就像《我們的教科書》裡的老師,任何職業都有不同的執勤方式,有一句話叫「認真的人就輸了」,想來也是沒錯。
4、德國人眼中的美國人:「沒有永久義務,隨時準備離開人世,一切都是臨時性的。」→→「只有定居的人,才能戰勝大風暴」﹙p.156﹚
5、成年人自立還自願離開某地,常帶有批判意味→是逃避還是改變?
6、也可為夢想之一:「你是她初入人生之途時的旅伴,迷惘年代的安慰者,孤獨歲月的知心人,這樣的生活伴侶,是人人需要,但只有少數人尋獲的。」﹙p.327﹚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