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本書在書架上塵封已久,要不是剩下的小說都很有分量,讓我想停下來喘口氣,這本充滿機智之語的書,應該就會永遠留在角落裡吧!

卡爾雅諾﹙Italo Calvino﹚不愧為大師,雖是古巴人,但因父母植物學家的工作,從小就有機會身處義、法邊界的植物園,豐富的遊歷想必為他的寫作注入不少養分。《看不見的城市》裡,卡爾雅諾藉想像馬可孛羅向忽必烈報告帝國的情形,言簡意賅的敘述世界各城市的特徵,而最不可思議的是,在他所「創造」形而上的文字語言裡,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之性,而沒有重複且精準存在著。

城市在這裡除了作為所有「他鄉」的代名詞,同時還包含了很多象徵意涵,包括「欲望、恐懼、想像、光明、黑暗、過去、未來、陷阱…」等抽象概念,在一個又一個名詞之間﹙作者用名詞和事物甚至事件來描述城市,而不是用傳統的形容詞,真的很讓人耳目一新﹚,尋常城市的角落,也都像是個故事,每個地點都有它獨特的脈胳可尋,言語之中就很值得玩味了。
﹙記憶中的形象,一旦在字詞當中固定下來了,就被袜除了。P.113﹚

但是不可避免,在觸及「全球化」的議題時,各城市間難免出現共同元素,也就是共同的紀念品,共同的髒亂,用現今的世界來看,就是同樣的大樓和消費商品,但作者就專注在「每個相同字母在不同組合下交換差異」的層面,我自己把它解釋成,再相同的地區景觀,因為居民生態和文化歷史內涵的不同,差異總是存在的,只是要細心的體察吧…不然連綿之後的連綿,坐飛機也只是重複的形式罷了。而這些構成每個城市的元素,拆開來看就像石頭和橋栱的零亂,忽必烈就曾懷疑,知道這些細節對於管理一個帝國有何作用,但馬可孛羅的回答,顯然認為智者能見微知著,知本而順根。最後的結論更妙,世界大致就分為兩種城市:「一種是歷經許多歲月,它們的變化還繼續賦予欲望形式的城市,而在另一種城市裡,不是欲望抹消了城市,就是欲望被城市抹消了。」p.50


關於旅行的意義,書上當然也是有提及的,畢竟馬可孛羅也是周遊各國。藉由忽必烈的提問,以及馬可孛羅所述自己的旅遊心得,可以發現旅人們在路程中,可以發現「可能的過去,或未來的過去」,到底是「恢復未來」還是「檢驗過去」,不斷的回溯經驗中,剩下的那點吉光片羽,大概就是行萬里路的精華所在。節錄一段作者的話,很有意思:
「他鄉是一面負向的鏡子。旅人認為那微小的部分是屬於他的,卻發現那龐大的部分是他未曾擁有,也永遠不會擁有的。」P.2
關於每章的章首和章末,兩人的問答之間,可以發現一個旅人和一個征服者的差別,兩人甚至還把踏過的土地當成棋格般的歸類討論,最後空無的部分又引回哲學,到底眼瞼之下的花園實在,還是曾經身處之地的人實在?
﹙主控了故事的不是聲音,而是耳朵﹚p.168→城市因被聽見而復活

一些好玩的引文
Anastasia p.22
你的勞動是在賦予慾望形式,可是勞動本身卻由欲望那兒獲得形式,而且當你相信自己在安那塔西樂在其中時,你只不過是它的奴隸。

Tamara p.24
小販展示在貨攤上的物品,不是自身擁有的價值,而是做為其他事物的符號方顯珍貴:刺繡的束髮帶展現了優雅;鍍金的的轎子展示了權力;阿富羅的畫冊意味了博學;腳踝上的金鍊鐲則透露了奢侈。

Chloe p.70
如果男人和女人開始做著他們轉瞬即逝的夢,每個幽靈都會變成人形,開啟一個追求、假裝、誤解、衝突,和壓抑的故事,然後,幻想的喧鬧狂歡就會停歇。


世界的三種對話:
寄生的食客,自誇的軍人→偽善者
無業遊民,多情兒女→密友
吝嗇愚蠢的父親,忠實僕人→占星家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reendu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