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學校裡的歷史課本外,我很少接觸歷史書籍,印象中最近一次,也是在教室裡看「漫畫台灣史」,但因為是初階書籍,又要保留漫畫的趣味性,所以也就是順著年代把重要事件交代清楚,如此而已,而這些事件,對整體的台灣有什麼影響,也就沒有細想。﹙一點都沒想到,我國小就看柏楊的中國人史綱,國中還加入黃仁宇系列,可惜都不是自己生長土地的觀點,所以才會在高中時,回答歷史老師是否支持台獨的立論上顯得很幼稚…﹚
回頭來看這本大二就買了的『台灣歷史圖說』,因為裡面真是圖文並茂,很符合我缺乏耐心的讀書習慣,所以就買下來,沒想到還是三、四年後才有時間讀﹙應該說自己下意識還是會跳過硬性的書吧…﹚不過一打開,不得不佩服作者。
首先是編排,不同於年代的重要事件推演,這本書是以「議題」的方式寫史,包括「誰的歷史」、「南島語系」和原住民以及日治殖民時代的生活內涵…等,以大方向來看,少了支離的細節分割,讀起來就不會有壓力,反而提供一個完整的思考方向。
從「誰的歷史」開始,說明我們讀的任何一個事件,都不可能關照每個立場,褒貶也是相對的,好與不好常是需要質疑的。所以後來寫漢人「篳路藍縷」的開墾歷史,也必須回歸當時整個社會結構被衝擊的原住民,他們在地租和生活方式上,都必須和漢人簽契約自保,但不同的「遊戲規則」下,同化和剝削就無可避免的發生。
可能是作者本身研究領域的關係,在「日治時期」的眾多議題下,寫得更精彩,包括文明化和差別待遇下的台灣人矛盾;包括辜顯榮、余清芳的噍吧年事件、霧社事件…等,印象中歷史課本只強調台灣民主國成立後,有許多重要時刻離台、親日的人,也有些捍衛民族、賣血的人,粗略的二分下容易判斷好壞,但是這些人的情感和背景卻很少敘述。包括辜顯榮,參觀過他的豪宅,可是當時的我對這段歷史,卻沒有多大感觸,可是看到「當應該低頭走路的人,昂首闊步時 ,山河是要崩壞的」﹙p.115﹚這句話,卻興起一點動盪。
在這本書裡,我才了解到,原來余清芳的黨羽像是羅俊等,本身都帶有濃濃的迷信色彩,抗日時甚至相信神功體而不帶武器,可是這樣也讓日本花了兩個月才平息事件。而霧社事件反抗勞役事件的背後,還有「內緣妻」的背景,莫那.魯道也是在妹妹被日籍軍官拋棄後結下仇恨的種子,複雜的是當時還有花岡兄弟,因著日人扶植而有良好職業,在起義時不管有沒有加入,都選擇自縊為終。同樣尷尬的,還有日籍台灣邱的問題,幫皇軍作戰,戰爭結束後卻入了「敵國」的國籍…種種如此,也不難理解,為什麼台灣人在認同上總是呈現混亂的局面。
整本書企圖回到歷史現場做一個完整的歷史思惟,但沒有答案,反而是提出更多問題,所有的價值判斷都是主體性的問題。重要的是,很多歷史中曾經出現過被批評的亂象,至今的社會還是找得到蛛絲馬跡,在「合理化」的進步過程中,實在應該在過去的歷史脈胳中多想想!總不能在遇到兩難時,總以一句「在這裡的,全部都是家人」輕輕代過。
- Apr 22 Wed 2009 12:06
台灣歷史圖說—事件背後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