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這是一個描寫台灣阿嬤的故事。同時歷經戰亂、國民黨的統治,以及台灣多元化國際化進程的她,在老中青三代,為了跟上社會而學習不同的語言,但為了守住一份道義,卻是差點守不住爸媽留給他的房子…

整部戲笑中帶淚,除了演員們的演技精湛﹙對於可站上劇場的演員,我一向除了感佩還是感佩﹚,另外我不得不膜拜的是吳念真掌握「語言」的功力,不僅是喪禮、社會情勢、民間俗諺等各種場合因應而生的語言,他都暸若指掌地重現於舞台上,每個人的「口氣」都做到恰如其分的精彩,這部戲就成功了一半。值得一提的是,本來這部戲只有我在看,但媽媽一聽到台語發音,也就跟著靠了過來,並且還跟我討論劇情,這是一件很難得的事。我想吳念真就是用作品實踐了了他自己的創作理念,「通俗是一種功力」!

其實整部戲劇情並不很特別,甚至演員美秀就在旁白中說明,這是一部「看戲頭就知戲尾的歹戲拖棚」,只是身為「演員」,不像觀眾可以說不想看戲,她就不演,這就是人生,而這句話更間接地點出,吳念真想表達的台灣阿嬤,是可以「概括承受」生活中的一切巨變,劇中的兩個女主角,都同時提到演這部戲最大的難處,是情緒的掌控,在很多「眼眶含淚」的戲裡,是最能體現台灣早期女性「堅強」的性格,她們的眼淚卻很難在潰堤和冷眼中取得平衡,尤其在某些臺詞扣住自己的生活經驗時。我想這就是早期的台灣阿嬤在遭逢社會多重的改變後,特有的心理強度及特質,都被吳念真用「代表性的語言」舖陳及表述出來了。

最後一幕時,當老阿嬤的魂魄走出來,後面跟著那四個水鬼時,我的鼻頭突然酸到有點發痛,雖然常常感動到流淚,但用這種「內斂」的方式還真是少有,因為那種「所為何來」的感覺也是這麼突然的丟到眼前,雖然這個疑惑在一開頭就被老阿嬤破梗了,但我想吳念真和演員們厲害的地方就在這裡,他們完整的詮釋一個平凡的主題,但又做到悲而不哀的境界,達成直指人心的感動。﹙然想起余秋雨所說,小說的四大要素裡,有一個就是直逼人心﹚

綜觀故事的劇情很簡單,情感很複雜,但是主題只有一個,就是在家族背後,有一個沒有名字,總是默默照應自己的丈夫、兒孫,甚至是情人的女性,當她們拿起三支香,多是為別人祈福,這是現實中的阿嬤,在悲傷及心事中淬鍊韌性,成為記憶中永遠存在的一股溫暖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reenduck 的頭像
    greenduck

    好人一生平安

    greendu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