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童書的場景再現,加上氣球和球池,以及鏡子和互動怪獸,繽紛充滿童趣的小房間,要看過書的讀者更能感受,可惜人多了點地小了點,就是可以順遊的點。如果能有更多作品的延伸才有帶動閱讀的效果吧…
把童書的場景再現,加上氣球和球池,以及鏡子和互動怪獸,繽紛充滿童趣的小房間,要看過書的讀者更能感受,可惜人多了點地小了點,就是可以順遊的點。如果能有更多作品的延伸才有帶動閱讀的效果吧…
是遷址後的2.0,先是無人書店的實驗,看過店長的收支表後,最後還是決定結束市區的營業,而改為預約制的私人書房,藏在鄉間小路裡,大大的庭院裡就算找到了門牌,仍是問了周圍的果農才敢確定位置。
很特別的結合食物和民俗信仰及書本的活動,還有有趣的實境解謎,開展了文字以外的體驗,得到小小的紀念車票。活動用很簡單的方式讓任何沒有閱讀習慣的人也可以參與,加上許多文青的周邊商品,讓遠方來的遊客不虛此行。
好一陣子都跑獨立書店,在小巧的空間裡品味店長的選書,每間店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喜好,卻忘了小時候可以在眾多書海裡挑選的愉快體驗。畢竟還是連鎖書店的資源夠豐富,不論是冷僻的工具書,像是學術研究類,還是專門領域如園藝和室內裝修都一應俱全,就連小說都可以將本土的和國外的翻譯小說分成一櫃櫃滿滿當當的,真的看了就通體舒暢。每一本書都用塑料紙用心包起,像個禮物一樣,拆封時像重溫小時的喜悅。
為了踏察書店專程跑了一趟高雄,承繼以往暑假跑書店的傳統,想為自己增加點含金量。可惜跑了大老遠,只看到商業化如金石堂墊腳石類的選書,不論是在主題或是文具選品方面,完全都打不中我的點,只是把博客來的行銷廣告再搬到3D現實而已。在書的擺投方面,近來的獨立書店和圖書館都大勝,什麼最美書店的夢幻,還是得回歸文字方面的實力呀。
原本說是有戶外遊戲園區,也有室內館藏可以學習的地方,殊不知沒做好功課,不知道一館正在維修中,一二館的戶外樂園也都封閉了,可以是因為公安考量,所以真正能參觀的地方只有二館館內,偏偏3D電影院又因為評選會的緣故取消,時機不湊巧。
又開始了一陣混亂期,明明每天都可以摸到書,翻開來靜下心來閱讀的時間卻是少得可憐,對於自己的閱讀進度感到灰心。能抽空「翻完」一本書,重溫暖陽下的文字記憶,覺得知足感恩。但現在真的對封面最有感,裡頭的文字深度竟有點摸不透了。
不得不說是藝文政策裡的德政,竟然可以近距離的,用一點點交通成本就看到國寶,甚至不用到南院而是縣立美術館,簡直是神仙下凡。難得假日起了個大早,料想不會有大把人潮,果然就被我包場了,還有熱心的服務人類在AI展場協助合影。
天氣不佳,但最近工作的氛圍實在壓抑到有點無法忍受的地步,要眼睜睜看著不公平的事情發生,卻又沒有發聲的勇氣和必要,所以明知是錯誤還忍著,不到自己門前都只能假裝看不到。生活在議題和焦點愈來愈限縮的場域,只能利用自由時間放大自己的視野。所幸沒有貪睡,避開排隊人龍,帶著滿滿的紀念品回到避風港,也是一個需要了解的收集領域。
難得在鄰近的小鄉鎮上,開了一家有機文旅,二手書店結合在地農作和推廣閱讀的理念,在傳統的三合院裡提供一個安靜的閱讀空間和圖書。一旁有廟宇和教會的加持,巷子裡整潔的柏油路上連著一排紅磚屋,典型的農村裡只有騎著腳踏車的長者們穿梭,在這個環境開書店真的是個有趣的嘗試。
外表看起來很宏偉,但卻只稱書庫的圖書館。藏書倒是有一些,小說選書意外合我的味口,剛好群友推薦的書就在很近的地方,不然應該也沒有進去的想法。覺得很可惜,有了空間和書,但擺設就是很傳統的思維,是為了放書,而不是為了看書,也有點符合我現在的窘境。把書庫和閱覽兩者分開是受限於原來格局,覺得有點無力。
很像是很有名的展覽,在全台都展過後終於到中部了。教科書,從我識字以來就沒離開過的東西,實在很難再發揮想像可以和閒書一起談美什麼的。但在研究所學過多媒體認知理論後,才發現文圖之間的比例和位置,對記憶和理解有多重要,什麼多媒體原則、空間接近原則、時間接近原則、形式原則、多餘原則、分割原則、連慣性原則、個別差異原則、信號原則等九項,想到這些不無感慨,知識沒有運用很快就會遺忘。現在學設計的肯定還和很多學科跨領域,才能讓美學普及。而展覽裡的說明有大略提到眼動研究,但實際和大腦的連結運作機制還是因人而異。
久違的圖書館踩點計畫,因為對自購的書尚未來得及應付,而待辦事項占滿了行事曆,因為有展可看,也對五都的圖書裝置感到好奇,便匆匆成行。外觀就氣勢恢宏,真可惜再早一點就能成為營隊教材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