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到南歐,最期待的就是石板路和各式風格的建築,是異國風的主要素材。除了建築外,文藝美術作品也是歐洲高度發展文明的重要看點,能將藝術與人文課本裡的圖片都實際走覽和聽解說,真的是不可多得的體驗。
仔細看看那些倒三角型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像和油畫,聽著古老的傳說和神話,什麼雌雄同體和宗教悲憫,很多流傳後世的象徵和典故,真的要做足功課才有辦法了解。這輩子能有機會當個觀光客看個皮毛,已滿足。
幾個記得的知識點:
羅浮宮三大鎮館之寶:蒙娜麗莎的微笑、勝利女神像﹙無頭﹚、米羅的維納斯﹙連腳趾的比例都是看點,可以扭轉和平衡是真功夫﹚
動線:
蘇利館(Sully Wing)一樓(ground floor)Room 346欣賞米洛的維納斯。
德農館(Denon Wing)二樓(1st floor)Room 703欣賞勝利女神。
德農館(Denon Wing)一樓勝利女神旁的展廳,欣賞蒙娜麗莎。
《蒙娜麗莎》達文西在1502年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創作,畫的義大利語標題La Gioconda來自達文西1625年的一封信,但在義大利語中Gioconda也是「一位寬心的婦人」的意思,並不一定是一個名字。
勝利女神像 The 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,高2.44米,希臘原始雕像,雕像沒有頭,因為沒有辦法百分百復原,所以沒有安上。翅膀的樣子就是nike品牌logo的靈感來源。勝利女神據說是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(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 / Nike of Samothrace),是希臘神話中勝利女神尼克的雕塑,創作於約公元前2世紀。雕像除了表達對勝利女神尼克的崇拜,更是一場海戰的象徵。
米羅維納斯也稱斷臂維納斯,是一座著名的古希臘雕像。這座雕像創作於西元前130到100年之間,表現的是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Aphrodítē(羅馬神話中與之對應的女神是維納斯)。高202公分,1820年發現於希臘米洛斯島(現代希臘語稱作米洛),故被稱作米洛的維納斯,一般認為是亞歷山德羅斯的創作。
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外面的三角型是貝聿銘所設計的玻璃金字塔,羅浮宮分成黎塞留館、敘利館、德農館三個展館,總佔地超過60萬平方公尺。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邊,原是建於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的王宮,現在是一所綜合博物館,亦是世界上最大、參觀人數最多的藝術博物館。拿破崙也曾擴建過。
龐畢度中心Centre Georges-Pompidou是由法國總統喬治・龐畢度所建立,完工於1977年,主要為了紀念在二次大戰時光復法國的戴高樂總統。因為建成時龐畢度過世,就決定以他來命名。全名為龐畢度國家藝術和文化中心(Centre national d'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-Pompidou),俗稱博堡(Beaubourg),位於法國首都巴黎第四區的複合建築,位於蒙特吉爾街、瑪萊區及萊阿勒區(Les Halles)附近,龐畢度中心也是一棟高科技建築。內部包括公共資訊圖書館(Bibliothèque Publique d'Information)、法國國立現代藝術美術館(Musée National d'Art Moderne)與聲學、音樂研究和協作學院(Institut de Recherche et Coordination Acoustique/Musique)。
巴黎瑪黑區的龐畢度中心Pompidou曾被票選為最醜建築,當初蓋完引起極大爭議還被叫做巴黎市中心的煉油廠,現在因其管線都在外,所以每年都要花經費維修。
新舊之間需要很多年代的積累,但是民眾的接受度和審美觀也是跟著不同的時代潮流在走,要怎麼看見藝術真正的價值,在這個歷史與現代的幾條街之間,呈現了很有趣的課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