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先是大型的彩繪鐵桶,再有寬闊步道,佐以日式風格的穀倉展覽融入社會議題。在時序入秋微冷的午後,再次經由便利的高速公路,來到臺灣中部最大的城市,依舊大廈林立,但公園造景和藝文氣息卻一次又一次使得這裡親善起來。
美感教育的示範,充分展現在地文化的特色,愈往東愈偏狹的鄉鎮,創作的材料卻愈有自然色材,不以色彩取勝卻有更殊勝的野曠風格,在木片上的雕琢,種子和廢棄輪胎彩繪,只是加了一點燈飾在樹上,彷彿就可以在樹下聽個傳說。而市區的色階教育和日常商店的設計,也是相當亮眼明目的展區。多元並陳各式常民文化在明敞的會館,遊走其間品味似乎也自然提升不少。
名家手工藝、移工1095和水中考古,都是較為冷僻的議題,展示品項有些疏落,但關心的人自會在會場裡討論,幾個揹著單眼相機的青年,一個駐館的講者,熱心親切的志工,好奇走入的民眾…拉近不同領域的人們,做起來好像也沒有想像中的難。其實一切關乎誠意,關於文化社會,只有參與才會發現圈子愈來愈大。何其有幸身在一個覺醒的世代,雖然眼前路遙漫漫,但志學熱情在,處處皆美感,人人可為師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