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美濃笠山文學營.jpg

2010-07-04-06研習時間。07-09作記,11-21完成 http://greenduck.pixnet.net/blog

從美濃逃離又回來監牢過了三天,感覺就像一整個星期般的漫長。
在那裡,不用處理小孩難纏的問題,也沒有莫名的指令,再一次回到文學的懷抱,學一句「文學,就是讓人在困境,也要學著不讓世界為難,從文字中找到行動力」,也是千金不換。
說真的,一直覺得自己念的是文學,其實理論所學甚少,多半是靠自己從閱讀中摸索,以己見為基礎,在討論時果然捉襟見肘。不管是對台灣文學、存在主義、苦難本質、社會現象、心靈本質的困頓、音樂及戲劇等藝術形式的表現,都所之甚少。筆記做了很多,但好像無法切中重心的轉換成電子檔,只求每天能沉澱一點點,至少讓這三天有好的延續,就像老師說的行動力,這樣也無妨,就早上讀書,晚上整理沉澱吧!
這次文學營包山包海的課程,同時兼顧理論和現實呼應,不只記錄,還有創作產出的過程,一切都令人驚嘆,讓很久沒有出去見見世面的我,又開了一道天眼的感覺,是的,這裡是「文學世界」,文字本就不該脫離生活,但半寫實半抽象的關係,同時給人慰藉,又以之為出路的工具,令人深深著迷。

從鐘理和故鄉看台灣的苦難/鐘怡彥
基本上就是很基礎的分析文本,附了很多實例,感覺講義是小說文本,很超值!但要說從苦難學到什麼,就是看見了客家人對於自然環境的拼博精神,以及一部分被現實打倒的頹唐神態。

台灣電影中的苦難與認同/鄭秉泓
講師是有名的部落客,連我也讀過他的文章。資料準備很豐富,觀影角度也很深入,但著重在導演和文化層面多一點,電影的手法解釋上就少了一點。基本上是挑出每個時代的重點電影,領域年代之廣真的令我佩服,但就個人主觀喜歡某個畫面,就不是個人短淺經驗可以決定的了。

靈魂的旅程—透過影像看台灣社會/陳文彬
一部很有深度的電影,從中探討原住民的生活層面,現實問題就是城市生活不下去,根又難以保存。但比電影本身更深入的電影合作過程,以及導演又是名演員的演講傳說,真是印象深刻。原來,泰雅是原民中分支又最多的一群,他們依賴做夢決定事情,同時對於大自然和工作的放任模式,其實鬆散中自有生生不息,對比現代人的繁忙和掙扎的姿態,他們的隱喻言語和小米酒顯得夢幻了點,豪邁了點,該走向何處?身旁的楊老師一直提問,為什麼還在探討十年前的問題,為什麼不更深入?如何解決問題?是的,這些都是苦難來源,有的我們正在經歷,但同樣的無能為力。

與苦難對唱/林生祥
清純的聲音,但旋律中承載太多事件和情緖,於是語言的隔閡成了歷史的牆,漸漸模糊了音樂的本質。成了近乎呢喃的自我療傷。

凝視自然傷痕—探訪八八災後地景/溫炳原、李永龍
回頭看六龜的崩塌地,真的非常驚人!而且無藥可救!

地震與文學/李瑞騰
向陽詩的朗誦,得不到的共鳴,已剔髮猜測是想清心的學員疑問:「為什麼我在這樣的五本裡找不到共鳴」,引發廣大的迴響,有一說是親臨現場,且有親友在其中,因此激動落淚,質疑為何旁觀者如此冷血,有一說是從後設來看,總有一天遇到這樣的境界或難題,回頭來看便豁然了悟。不管如何,文學領域之大,本不是一朝一夕可通透。

黑夜之後:文學中的傷痕敘事/簡義明
以各弱勢族群的作品為例,提供許多書單,廣泛來看,其實所有生命有難題的人皆可視為傷痕,因此原住民、歷史受害者…等皆可是主角。後來以村上春樹的作品《青蛙老弟,救東京》談存在主義,又引發一場大辯論,從文本表面到作家名氣,以及文本底下蘊涵的深刻思想,通通做一次辯論,最後莫衷一是,原本讀者的意志和想法就比作家一人還要多元複雜。→《老鷹,再見》

植物敲拓染/連偉志
晚上做這個作品時,的確還滿緊張和快樂的,畢竟很難得自己做美術,在那個時候,多半都是教具彩繪較多,單純的敲打快樂是少的。只是包包上為什麼還是選擇英文烙印,這點我自己也無法理解。因為簡單吧!

以文學為基底,以劇場為載體的生命敘事劇場/劉仲倫
這場戲演的我細胞又重新活過來一遍,因為很久沒有在短時準備上台的經驗,又是跟一個涉世未深的高中生合作,很明顯想突破自己,卻又顯得彆扭的樣子,跟我自己一樣生澀,於是上台對話,演的是電話為元素的謎題。所幸大家看得懂,又貼近生活經驗,這樣就夠了。
劇場可以瓶迸發的東西,原比我想像的大多了。

綜合座談/曾貴海、彭瑞金、宋廷棟、古秀妃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reendu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