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這本書一開始就寫了,許多教養方式都是一廂情願。因著心理學的潮流,許多錯誤的觀念內化成心裡的直覺,並依此對小孩的行為做出回應,實際上並沒有讓他們更好。當然依著現今社會的發展,許多教小孩的方式也必須改變。
而所有錯誤的直覺想法,在書中的最後一章有提到,大部分根源於「類似效應謬誤」﹙也就是把大人框架套到小孩身上,只有大人覺得好的才是好﹚,還有「善惡二分謬誤」Fallacy of the Good/Bad Dichotomy﹙覺得小孩有正面特質就一定不會有負面行為,或是負面行為一定導致壞結果﹚。在每個家都希望自己的小孩有「超完美特質」的夢想下,許多誤會就產生了。
看完這本書,我才發現,原來文化和近代科學研究,很多都是被翻轉的,所以凡事不該有定見,至少要先問問事件背後的原因。

第一:讚美,自尊心迷思應該淘汰了
20杜薇克:「天資是成功關鍵」這種認知,會讓孩子看輕努力的重要性。……杜薇克的實驗重複多次,發現小孩不管家庭貴賤貧富,都一樣禁不起聰明之後的挫折。男女皆然,但功課好的女生卻最受不了打擊,挫折後的退步幅步最大。

第二:睡眠:別迷信一日之計在於晨
49地球上不分物種,睡眠都是最高生理指令。丁吉斯博士DAVID DINGES整整兩個星期都只睡六小時,腦力運作跟24小時差不多。睡不飽又容易迷判斷力而被迷惑。

第三章:族群意識:小孩天生就會歧視
69小孩學會看見人與人之間的異同﹙先天分類能力,但還是愈早教族群尊重愈好﹚。雖然,單一個體的認同才是長期目標,在高中時代,這種認同追尋的需求卻要靠著加入次團體來滿足。這一點也滿反謹的,文化愈是強調個人主義,高中生就愈愛結黨結派。

第四章 說謊:父母常在不知不覺中予以鼓勵
88真正有效的方法,是對孩子說:「假如你偷看了,我不會生氣,還有,要是你說實話,我會很高興。」這樣既保證不會懲罰,又指出回歸美好地位的道路。

第五:聰明:為什麼贏在起跑點不算贏
第六:兄弟姊妹:關係在弟妹出生前就決定了
第七:青春期:「荷爾蒙風暴」的迷思
第八:自制力:對學業比IQ重要
第九:人際關係:為什麼貼心奶爸帶出問題小孩
第十 學說話:語言學大師的理論可以休矣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reendu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