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再看一次這本書後才發現,我好像看過電影版,而且是台灣文學館主辦的活動、抑或音樂欣賞課程…人的記憶真的很不可靠,我想!包括國中小時代看的世界名著,雖是縮編版,但記得詳細的角色名字不多,情節更是模模糊糊…

整部小說雖說是圍繞在戰爭的重要事件上,但主體還是樂天貴族羅斯托夫伯爵家族為重。寫大兒子尼考拉從軍旅的和家道改變,使得他對愛情態度從寄宿親戚索尼亞,因緣際會轉移注意至富家女瑪麗亞,戰爭救起現麗亞後,最後因誤會冰釋而婚,也因這妝美滿姻緣,使得羅斯托夫家族得以重振聲威。

二女兒娜塔沙原本和安德來公爵有祕密婚約,卻因老公爵﹙安父﹚的反對心生誤會,差點跟淫亂的阿那托爾私奔,鬧下醜聞後,反而受安德來公爵的好朋友彼埃爾許多資助,於是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。在家族從莫斯科徹退時,娜塔沙甚而有機會照顧臨終的安德來,做出補償﹙我有記憶的電影片段從這裡開始…﹚

小說裡不盡然是愛情,只是因為這條主軸較好敘述。其中插敘法國拿破崙和俄國交戰情形,1919年一役,法國兵先是橫虐,後又凍死在莫斯科空城的重要場景,也是歷史課本上交待的。沒有交待的,是俄國當時貴族階級的腐敗,農民士兵的無辜,卻不是三言兩語畫完重點就可結束的事。托爾斯泰在這本費時五年的作品中,不斷質疑篤信宗教的一群統治階級,為何會發動戰爭殘害同類,同時更以彼埃爾當戰俘的經歷,和尼考拉軍旅生活和農家主人的兩種身分,對比當時只注重舞會的貴族們,對於整個歷史提出很深刻的反思。

在這麼重大的議題下,更驚人的是,婦人們如羅斯托夫伯爵還只關心自己的利益,希望以婚姻換取財富,更有蕩婦如艾倫﹙彼埃爾前妻﹚和浪蕩子阿那等角色,對比苦痛之中上層社會仍是如此糜爛。由上至下,前前後後摸索一遍後,可以發現托爾斯泰舖排之廣,思慮之深,無非就是傳達對戰爭的抗議,還有人生而平等的觀念。這些不管是政治家還是政客常嚷嚷著的口號,至今仍是某些國家流血的主因,所以才有許多大文學家希冀在文字中,就可以傳達思想以至認同吧,在不流血的筆中,其實記載著更多苦心!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reenduck 的頭像
    greenduck

    好人一生平安

    greendu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