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舒服,看完書的第一個感覺的確是如此,縱使知道作者候文詠一直是個有趣的人,但是寫長篇小說的他,顯然會自動轉換性情,從白色巨塔裡的探討權利的晦暗,到危險心靈探討教育的弊端,侯文詠的小說一直帶有很重的批判能力,不管是對各種職業還是社會制度。而這本靈魂擁抱,更是把這樣陰暗的層面帶到了作家和記者這兩種身分上,發展到了極端。
侯文詠小說一貫的寫作模式就是先在書中建立一個「自己的真理」,然後反覆地利用角色從事自我辯證,最後得出一個最大的諷刺,就是真理建立在荒唐上。譬如白色巨塔中,醫生是一個救人的行業,白色衣袍為一高貴神聖象徵,可侯文詠偏要寫一個醫生在與藥商與醫院內部派系的爭奪中,學會重建自己的價值,最後雖然救活了總統的女兒﹙醫生要救人的真理﹚,但蘇怡華卻是在派系的傾軋中,才有辦法拿到主治醫師去救人的權利,最後雖然可以救更多的人,卻是因為娶了主任的女兒而升官。危險心靈裡,小傑認為教育應該要能帶來快樂,要能學會思考,可是最後失控的抗爭中,老師辭職了,他成了勇於發言的學生,可是卻選擇不說話,也看不出快不快樂…
回到這本書,作家俞培文常在作品中宣提人性中的善良和正確道德觀,他認為作家要處理的就是價值問題,因此連代言商品之類的問題都極力的反對,侯文詠甚至以「開膛手」這個作家角色代表慾望,來和俞培文對照。文學應該扮演的角色是丑角還是帶來正面希望,寫作是一種魔術、娛樂還是救贖、希望?這些是俞培文心中真理的辯證。他認為文學的任務就是問出好問題,而且精彩的部分是在思考和追究問題的過程。而開膛手卻以魯迅的作品為例,他認為在一棟封閉的房子裡,文學的責任不在喚醒昏睡的人們,而是在禁錮中盡情用商業手段如宣傳來包裝娛樂,當讀者的止痛藥就夠了,他當自己是「一頭禁錮叫人類的獸」。而相信靈魂存在的俞培文,他卻期待文學可能成為一種解藥﹙真理﹚,禁錮只是想像出來的,如同柏拉圖的理想國,影子只是幻像,不是真實!
再來是宋菁穎和王郁萍,同樣身為俞培文的書迷,宋菁穎是在禮貌上期待和俞培文有正常的發展,可惜因為彭立中的糾纏,使得兩人的關係沒有進展的可能。這裡又有一個諷刺,就是他們兩個人為了維護「靈魂擁抱」存在的事實,以及誠實的大眾形象,而必須違背兩個人互相喜歡的感覺。相反的,王郁萍為了在死前完成自己的作家夢,她寫了《靈魂的擁抱》一文,並在俞培文就勢搭上名氣的提升下,有了瘋狂追逐和愛俞培文的機會,和宋菁穎一樣相信俞培文所說的高貴的靈魂,以及愛的存在,但王郁萍以完全不一樣的方式去證明,她在相信之外,還不斷對這項信仰檢證,她考驗了所有人的人生,這個看似軟弱的角色,其實在故事裡發揮了最大的影響力,幾乎耍弄和逼瘋了所有人。
同樣以愛為名而產生的病態行為,還產生在彭立中身上,他對宋菁穎如痴如狂的迷戀,表現在對她的跟縱和調查上,完全不顧對方的感受,他一直堅持自己追求的權利,並堅信自己的愛是對宋菁穎最大的保護。甚至還編出「只許新歡抱抱,不許舊愛獻殷勤」的行為,迫使受到性騷擾的宋菁穎,還必須拿出自己的處女證明,以示清白。在這裡身為主播的宋菁穎也為了專業和理想,迫使自己在全國民眾前念出傷害自己,並且明知是錯誤的新聞。這裡也有一個諷刺,宋認為新聞就是維護正義﹙真理﹚,但為了維持這樣的「正義」,她必須讓彭立中的謊言,也就是兩人有性關係的謠言﹙錯誤又荒唐﹚,一起出現在新聞稿裡。
從《靈魂的擁抱》這篇文章的一句話「愛從一個感動開始,經由一個微笑渲染開來,最後在一個擁抱完成。」,探討「愛的開始」,整部小說的四個主角成了環環相扣的矛盾,俞培文以維護靈魂的寫作內涵有了高知名度,可是這篇文章不是他自己寫的,名氣建築在謊言上。宋菁穎因為俞的一句話「傾聽心中的聲音,相信內在的渴望」從法律系轉念新聞系,然後最後自己的理想和職業,卻毀了自己的名聲,成為傷害的一部分,自己成了自己的加害者。王郁萍寫作的慾望和瀕臨的死期,使她踏上了瘋狂追星的一族,然而到死前,她甚至感受不到什麼是真正的「靈魂的擁抱」。彭立中相信自己的愛是最神聖和不求代價的,最後卻使自己和社會撕破了臉,還犯下刺殺俞的大錯,進了牢寵。
這四個角色都在進行真理的檢證,所有對新聞公義的堅持,作家價值的探討,靈魂的本質,愛的永恆性,人生的核心價值,都在侯文詠的舖排下一一呈現。但是新聞的收視率,書籍的知名度、銷售量,在大眾前的形象、生命的長短,卻又成了每個人不同的考量。在偽善的實踐還是誠實的共謀間,一切都亂了套…
侯文詠利用各種突發事件和不同立場,深刻地呈現名人和病態犯人的心理狀態,幫他們製造生命的困境和發言的困難,在威脅和疑惑叢生的現實中,似乎只剩無盡的黑暗和負面能量。
書中有一些很負面的結論和看法:
1、靈魂只是光彩,是生命的糖衣,是慾望的藉口,只有慾望—充滿慾望的獸,才是真正的本質呀!
2、愛情最吸引人的部分是一次又一次的踰越,但到了盡頭,還剩下些什麼?
3、296藉由名氣與符號,人們認識世界,探索彼此。但為了滿足慾望,我們卻又無情地操縱、扭曲這些象徵。我們能在扭曲中保有自有的靈魂嗎?抑或生命注定要迷失在這些虛實莫測的象徵裡?→靈魂是不是成了分類的武器,成了打擊異己和掠奪資源的工具?
看了這樣的小說,老實說我並不覺得有太高的文學價值,反而比較像是人生意義的探索,如同侯文詠的一些書籍,但是書中的色彩又過於晦暗,如同角色俞培文做的結論「太過政治正確或道德正確的文章讓人不愉快」。寫作除了無止盡的等待和揭發,應該有更光明的事實存在才對!
- May 29 Thu 2008 20:47
靈魂擁抱—永無止盡的黑暗現實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