哲學史老師說了一段話,他說「道德是建立在選擇上的,沒有選擇就無法呈顯人的價值。」從每個人對未知項不同的判準,可以見其從「大體」或是「小體」。孟子告子篇裡有:「從其大體為大人,從其小體為小人。」又說:「耳目之官不思,而蔽於物。物交物,則引之而已矣。心之官則思;思則得之,不思則不得也。此天之所與我者,先立乎其大者,則其小者不能奪也。此為大人而已矣。」上面這段話可以說明,為什麼人人都懂的道理,在這個世界上實踐起來卻是如此紛亂。原因就在於每個人選擇的考量都不同,要滿足自己的慾望還是世俗的規範是見仁見智的!

因此討論到人性本善和本惡的終極問題時,宋儒有了一番激烈的爭辯,關鍵就在於把什麼擺在「第一義」,老師問我們「尊德性」和「道問學」何者重要?當然都重要,問題當你遇到問題時,你會把那一個放在最優先考量,格物還是致良知,因此宋儒基本上都承認了人性本善,只是挖掘和修行的方法不同﹙還有本具還是需要修養才能得的問題﹚!

其實上了一學期的課,從周敦頤、張載、大程小程、朱子到現在的王陽明,我對於老師說的規範性語言及描述性語言的差別還是不太懂的,更遑論各家學說內涵了,前面的結論也許還能找到十幾二十個錯誤,只是在「選擇」這個點上,老師說的真是讓我心有戚戚焉!沒有選擇就沒有道德,就沒有辦法區隔我們和機器人及其他無法思考的動物的差別,這也是身為人最神奇的地方,會影響整個人呈顯於外在的品質和印象!

老師一直強調可貴的宋儒風範,也就是宋儒追求的精神境界是鳶飛魚躍的,怡然自得的超脫,注意世俗中的理趣,卻又跳脫於外的分析。其實很有莊子「適性逍遙」的味道,只是對「性」的理解不同﹙能搞懂理學裡心、性、情三個字的意義,就算讀通了半本了﹚!讀書如果能跟他們有一樣的態度就好了!

天花亂墜的老師還說到「大行不拘小節」,說到「不去開會也是一種表達意見的方式」……等等,一些生活上的難題,回到純理論的思辯上,彷彿一切都有了解決的辦法,這也是古人思考和經驗的結晶呀!難怪每次聽人演講,有時最會回到孔孟的思想上,雖然是很古老和被視為迂腐的東西,但這樣看似簡潔的文字底下,就寫盡了人生所有難題的核心解答,無怪乎他們成為精典!
哲學課,讓最近飽受人事苦擾的我看到一絲光明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reendu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